
舉頭望荷文,望荷文興歎。
抵達機場時還不算太慘,畢竟Schiphol是歐陸的門戶之一,一如台灣很多標誌中英對照,機場裡也大多英荷文並存,只是出了機場可就沒有英荷對照這回事,放眼望去幾乎都是荷文。外國人也是要過日子的,面對幾乎看不懂的狀況下(不僅是個外國人,還是個荷文文盲),那怎麼買東西呢?
第一種方法最簡單,在台灣購物這麼久,很多東西即便不知道英文單字是啥,也知道長相是啥,菜瓜布到了荷蘭還是那副模樣,絕對不會認錯;鹽巴摸起來的質感總不像麵粉;花椰菜、馬鈴薯、火腿等等的外觀全世界通用。這點不得不佩服中國老祖先造字的智慧,象形文字果然還是最好懂的文字啊!
第二種方法,看圖示。荷蘭人雖然沒有象形文字,但是他們還算熱愛看圖說話,盡量把圖畫的簡潔又不失表達意思的功能,隨文附上的照片是最好的例子(雖然有人加工過),你應該很清楚這隻竿子的用途吧?不過那是畫給人看的,狗才不懂這回事,別隻竿子狗照用。所以呢,當兩瓶以上看起來具有清潔用途的東西同時出現在超市時,首先判斷它放在哪一區,這和台灣無兩致,廚房用品放一起、洗衣用品放一起,如法類推可以想見它到底是洗碗精還是洗衣精。再不行,看使用說明圖片,看看圖片裡的手在搓衣服或者洗碗盤,這下子夠清楚了吧!沒有圖解說明的,除非必要,否則直接跳過不列入考慮。
第三種,還好荷文和英文源自於同一個語系,遇到看到不懂的字第一種辦別方法就是假想這個荷文單字可能怎麼唸,然後猜猜它等於英文的哪個字。例如我在超市裡找了好久的糖!最後找到時真是感動,因為我是個無糖不可的人,喝咖啡人家一匙我兩匙,茶葉水不加糖那也不用喝了。依照台灣經驗法則判斷,糖這種有重量、又通用的東西,通常不會放在架上太顯眼的位置──像是眼睛高度,因為再怎麼不顯眼大家還是得買糖。因此找糖的第一條件是往腰部以下的高度仔細看。再來,糖實在是重要、消耗量又大的民生品,包裝太小的粉狀物直接跳過。最後找到時赫然發現,荷文的糖是”suiker”,和英文的sugar相去不遠。
再來是結帳的時候。
或許荷蘭人非常習慣各色人種出現在自己的國家,由於他們的殖民歷史,境內有許多膚色深淺不一的國民,無從判斷我是不是外國人。結帳人員開口告知金額時習慣性的用荷文對我報價,有螢幕可看的我就瞄一眼螢幕上的金額,沒螢幕的只好開口"pardon?"。再不行我直接拿大鈔給他找XD,絕對沒有錯,大不了拿回一堆零錢。買到現在,我發現他們實在很喜歡結帳完後跟客人說tot ziens (see you),然後客人回答doei (bye),這兩句出現的頻率之高,已經「讓我自然而然學會(兩句)荷文」。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看懂各種面板上的文字?洗衣機、烘衣機、公車站牌……。幸好現在有數位相機,拍張照回來用電腦查巴比倫多國翻譯軟體,雖然文法不太懂,不過單字意思有了整個意思便相去不遠。麻煩的是得一個個單字翻譯,很花時間罷了。靠著巴比倫,我google到在宿舍隔壁的街上、往下走一點的一家腳踏車店,買了台65歐的二手腳踏車。幸好一年後還可以賣回去,要不然真是貴死人,這還是淑女車當中最便宜的一台!好啦,除了便宜之外,我還考慮大概只有那台我的腳夠長可以騎,剩下都太高了……。目前除了腳踏車店外,還找到附近的郵局在哪,下一個目標是找到樂透的遊戲規則,看看有沒有意外之財XD(做白日夢ing)。
以上都還是小case,截至目前為止,身為一個荷文文盲的我,感到最驕傲的事情是自己買了一張行動電話易付卡,結果得打電話去開卡,在聽不懂荷文的情況下,先找出1、2、3等等阿拉伯數字的荷文單字,然後聽電話要我按哪幾個,嘿嘿,還好開卡動作在選項清單的第一層,於是讓我這麼猜著了,開卡成功!不過買來的儲值點數我就真的沒辦法,應該是在第二層當中,只好日後再請荷蘭同學幫忙儲值囉。
去銀行開戶時,銀行員當場印了一堆銀行服務說明文件給我──全部都是荷文,他笑說現在我看不懂,所以只能相信他幫我開的是個正常帳戶,說不定一年後我離開時,已經能全部看得懂文件裡寫的內容了。照這情況下去,也不是不可能。也還好,我是來自台灣的外國人、開戶時堅持我的國籍是台灣,原本銀行員還提醒我說我的護照上是Republic of China,審核人員可能會無法理解既然是Republic of "China",又為何國籍是Taiwan而拒絕通過,沒想到一改成Taiwan,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反而無需審核、立刻開戶,原來那家銀行針對中國學生開戶大約有一星期左右的審核時間,而台灣人不用。
不過,最重要的是,銀行的提款機有英文介面讓我知道怎麼操作提錢,這就夠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