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2

偽高麗菜

又買錯蔬菜了。

其實以前買過它的親戚,同樣的塊頭與外觀,差別在於它親戚一整個深紫色,紫到切菜時衣服不小心沾染到葉片的水分都會被上色。以前買是出自於好奇心,想知道它吃起來如何,而且大大一顆才1歐。要是不錯吃,至少替貧乏的蔬菜選擇增加了一個項目,還是個物美價廉的選項。不過嘗試之後發現實在不好吃,有點苦、又硬,整顆沒吃完就進了垃圾筒。從此成為拒絕往來戶。

這次本來想買高麗菜的,它長得很像啊:淺綠色,一葉、一葉的。煮下去才知道,跟高麗菜比起來,它更像它的深紫色親戚。如果我的警覺性高一點,在我拿起它、感受它那的沉甸甸手感時,腦袋中忽然閃過國中理化所交的密度計算:密度=重量/體積,我就該曉得,這蔬菜的密度和高麗菜有著天壤之別。如果你能夠接受我把高麗菜的感覺比喻成磅數不是太高的A4列印紙,那麼我會用西卡紙或者厚紙板來形容這顆偽高麗菜。

荷蘭的烹調文化中燉食會成為某種主流看來並非空穴來風,不是腦筋動得少,沒想過和台灣一樣的熱炒作法,根本就是這種菜用炒的簡直不能吃……。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聽我妹說,在歐洲,就算是真的高麗菜,也很硬。炒很久、悶很久,都不會軟。從此,她漸漸體會“台灣是寶島”的真意。哈!

olga said...

那我很幸運XD
因為還是買得到台灣口感的高麗菜,只是長得不太一樣
白菜也很普遍,最近還在東方食品行看到牛蒡和蓮藕
台灣真的是食物的寶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