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8

車同軌


圖說:Thalys列車,攝於法國巴黎北站。

上次搭Thalys列車前往巴黎時,想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做的事情,不必統一也作得到,感覺很妙。比如荷蘭有比利時和法國共同出資的Thalys往來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德國國鐵ICE來往荷蘭和德國。歐陸以外,Eurostar穿過海峽來往英國、比利時和法國。搭車的時候,想到一個無聊問題:駕駛員是不是要懂得三個國家(荷、比、法)的鐵路號誌規則,甚至要懂得三國語言?不過對他們來說,學習不同的歐陸語言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困難,畢竟它們大多系出同門(印歐語系),只是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分支獨立。

在海島型國家的台灣,我不會有搭火車跨越國境的經驗。可是在歐陸,大家明明是鄰居,他的語言卻(可能)有別於自己,種種生活習慣:食、衣、住、行等等,有著相似與相異之處,公共行政系統更是完全兩回事。有趣的是,即便穿越邊境如此容易,不過是一個步伐的輕鬆,人民的國籍通常也不會流動。甚至,像比利時有荷、法文兩大語言區,雖然處在貌合神離的狀況下,他們仍舊希望保有自己的國家。


圖說:三國交界處,荷蘭、比利時與德國。

相較歐陸國家彼此相鄰而依,「他者」──另一個國家,對於台灣這個鄰海、不與其他國家接壤的的海島來說,是遠渡重洋的想像,而想像可以輕易被排除在生活之外。於是他者的存在與否,或是怎麼存在,對台灣來說不是那麼的重要,因為他者離我們太遙遠──除了中國以外XD。這或許是為什麼有些評論家分析台灣政治時,總愛端出海島型性格予以命名的緣故吧?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非常秦始皇的用詞哪!

olga said...

幸好沒有書同文的現實...

Anonymous said...

書同文其實也方便耶
學一文走天下
不過最好是中文啦

Anonymous said...

那...期待對岸比較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