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這的超市每家連鎖都有自己的定位,像這家超市我就又愛又恨,愛的是它的選擇比較多,恨的是它比較貴。同樣某盒巧克力,在這家的價格將近四歐,比另外一家多出50分錢。而且它就是靠這樣的區隔,培養自有的品牌。它的自有品牌幾乎囊括了消耗量大的各種民生物資:馬鈴薯、肉品、起士、麵包、麵條、牛奶、雞蛋、餅乾、各種家用紙、咖啡、身體清潔用品等等。
另一家則以低價聞名,賣場內的東西選擇不多,以大量進二線品牌來壓低價格,也沒有自己的現場生鮮部門,肉品、麵包等等的都是由工廠製作、包裝後過來鋪貨,蔬菜也多以不需要冷藏、不容易快速腐爛的種類為主,像是花椰菜、青椒、紅蘿蔔、馬鈴薯、洋蔥等等。
我自己基於想要有點選擇、又不想被那家著名連鎖超市坑殺太多錢,大多時候都到這家來買(首頁有張超市內部照片)。不過不管是哪種定位的超市,其實賣的大項目都差不多。其中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有生鮮區可以自己決定買多少的超市,他們基本上開放讓顧客自己秤重,這也才有youtybe上那段影片,主持人模仿老人家搓開塑膠袋、拿蔬菜水果秤重的喬段。在台灣印象中好像沒有,頂多是像某法商連鎖店,顧客自己取想要的份量,但是由服務人員秤重。嘿嘿,顧客自己秤重,難免有人少報斤兩,所以後來聽說有些超市分店也改由服務人員秤重了。
不過這裡的超市有的看起來很大,實際上中看不中用XD。就像牛奶來說好了,台灣大概分每個品牌新鮮屋(1000)、寶特瓶裝(1500),全脂、低脂,鮮奶、保久乳,還有口味不同就差不多了。這裡主要也以量的多少(1000、1500、2000),脂肪多少(無脂、半脂、全脂),口味(巧克力、香草、奇異果、鳳梨、葡萄柚、草莓、黑莓、香蕉等等)區分,乍看之下多了很多種。加上優酪乳、優格、酸奶、Vla(查字典對應到英文的custard),簡直變成族繁不及被載,一大面冷凍櫃就堆著這些東西。
雖然超市看起來很大,當腦袋裡自動把這種選項簡化成:牛奶、優酪乳、優格的時候,其實有這麼多選項跟沒有差不了多少。而且這種例子很多!義大利麵條,依形狀不同、品牌不同,一面排架被佔據。各種醬料:荷蘭傳統醬料(磨菇、酸起士、雞肉、牛肉、臘腸、羅宋、蕃茄……)、印尼風味醬料(這我只會認沙嗲),給麵條、米飯、湯、淋蔬菜用的,乾的(自己買回家加水煮)、溼的(加熱可食),一面排架又被侵吞了。冷藏食品也很豐富,各種準備好的生菜:豆芽、洋菇、洋蔥圈、洋蔥粒、紅蘿蔔絲、紅蘿蔔塊,各種準備好的肉品:絞肉狀、片狀、塊狀、團狀、用來炸的,雞肉、豬肉、牛肉,原味、醃過、特殊處理(例如絞肉做成一個肉餅狀,外面裹一圈洋蔥粒),各種主食:煮好的米飯、麵條,炒飯炒麵,煮好的米飯、麵條帶配菜和肉醬,煮好的米飯、麵條加上起士等配料可以焗烤。然後就是無止盡的罐頭:魚、臘腸、玉米、紅蘿蔔、敏豆、紫色高麗菜?鳳梨、什錦水果、黑莓等等。
而且他們擺東西還不像台灣,台灣大多一項產品只會有一格位置,他們一個產品有兩、三格位置很正常。這樣東扣西減下來,說實在的,裡面的選擇並不多。超市大有什麼用,裡面有多少種類的東西才是見真章啊!唉,我又開始抱怨起吃的來了X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