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家頗具規模、旗下有數十種大量銷售商品的公司,每項產品的資訊流,包括:
1)資訊完整生成前的準備:文字、圖片、媒體影像等內容的產出、審核、調整。
2)資訊產出時各式內容的結合。
3)產出管道的多樣:公司產品紙本型錄、經銷商專屬產品資訊、平面媒體廣告、公司網站、網路行銷廣告、多媒體播放、教育訓練資訊、客戶服務等等。
分析:
整個資訊流中,從製作到交付符合各種媒體形式的內容,無論何種形式的產品內容都不斷的牽涉其中,反覆修正、調整、利用。比如同樣一段的產品文字描述,可能同時出現在產品型錄與公司網站上,並作為教育訓練的教材。
目前來說,類似案例常見的問題主要是產品資訊的不一致,特別是相關部門越多時,此現象將使得公司付出更多的成本。例如一項商品資訊經過各部門審核後,終得經由各種行銷管道發布出去。之後發現需要勘誤,或是透過客服部門的反應,進行部份修正。然而,有些部門可能沒有收到修正資訊,或者許久後才收到通知,這段期間資訊的不一致,將造成消費者與公司對外窗口的困擾,不知哪項訊息才是正確的,造成公司形象受損,甚至造成消費糾紛。
案例二:資訊專案開發

1)系統分析時期:使用者需求訪談,包括使用案例、使用者介面、操作流程、資料模型,產出系統分析文件。
2)系統設計時期:根據分析時期取得的資料,定義實體資料庫與系統架構,完成系統設計文件。
3)系統開發時期:依照系統設計,撰寫程式碼開發程式,並進行單元測試。
4)系統測試與驗收時期:按系統分析時期產出的需求範圍進行整合測試。
分析:
部分內容在兩個以上的階段被援用。如使用者介面在系統分析時期定義,在系統設計時期評估、調整,開發時期實作。資料模型不僅在系統分析、設計時期必須詳載於文件中,在某些開發理論的架構下,像是物件導向方法論,更可循一定定義產出、映射至DAO層。最後的測試文件、驗收文件,功能面更是依照之前定義出的範圍產出。
換言之,一份考量周詳的資料模型文件可以重複使用三次以上,功能說明亦是。大量節省維護文件的人力與繁瑣,免去人員因為重複維護類似文件的不耐,與不同文件中理應一致的內容,由於維護時的疏漏,而有所出入。還可加快開發速度,節樽成本與時間。
從這兩個案例可知,從實質面來說,良好的內容管理不僅可以保持內容的一致性,避免前後矛盾不一造成的困擾與麻煩之外,還可能節省製作內容的成本和時間,以一份內容為本,重複使用。從員工從業的心態來說,員工不必重複從事大同小異、機械式的細碎工作,轉而將時間投入更有價值、創造性的勞動,將有助於個人在工作上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