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應 The Lucifer Effect
作者:Philip Zimbardo
譯者:孫佩妏、陳雅馨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8/03
第1章 邪惡心理學:情境上的性格轉換
第2章 星期日突襲逮捕行動
第3章 墮落儀式正式開始
第4章 星期一:犯人叛亂
第5章 雙重麻煩的星期二:訪客和鬧事者
第6章 逐漸失控的星期三
第7章 假釋的權力
第8章 星期四:對峙時刻
第9章 逐漸淡出黑暗的星期五
第10章 人格轉變的鍊金術:史丹福堅育實驗的意涵
第11章 史丹福監獄實驗的倫理及延伸意涵
第12章 社會動態學調查(1):權力、遵從與順服
第13章 社會動態學調查(2):去個人化、去人性化以及不為之惡
第14章 阿布葛拉伊布監獄虐求事件
第15章 讓系統接受審判:指揮層級的串謀
第16章 抗拒情境影響力,讚頌英雄人物
----------
本書前半部是作者金巴多博士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所做的一項實驗內容,包括日誌式的實驗過程,對該實驗的反省,以及從社會心理學探討系統(意即個人身處的環境)對於個人行動的影響。該實驗徵求多名受試者扮演獄卒或犯人,在模擬的監獄環境下互動。模擬監獄設立於史丹福大學校園內,在本書中又稱史丹福監獄。受試者被挑選加入實驗前都經過心理評量,確認受試者的心理狀態與心理學認定的一般人相同,無人格異常的徵兆。實驗目的在於檢視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動,是否因情境而異於一般情境下的舉動。
原訂計畫中,實驗將持續兩星期,每位參與者可獲得每天美金15元的酬勞。然而,實驗開始的第一天,受試者就已經開始步向平常想也想不到的"瘋狂",他們慢慢不像原本善良、和藹可親...的自己,轉而越來越認同自己的身分:"獄卒"開始虐囚,"犯人"開始沮喪自己喪失自由,放棄希望,成為行屍走肉。
甚至到了後來,連金巴多博士本身都忘情投入在實驗中自己身為警務長的角色,想著怎麼控制"他的"監獄,確保監獄的平靜與運作,卻忘了客觀的以一個實驗主持者,應該及時停止實驗,因為有受試者情緒崩潰,也有受試者以絕食爭取自由,獄卒以耍弄犯人為樂...,發生了一件件看在外人眼中實屬不人道的事情。最後在他的博士生提醒下,他宣布實驗提早結束,當時實驗才經過一周而已!可想而知,在真正的監獄中,狀況更為糟糕。
與此相仿的另一個著名的實驗為1961年的"電擊試驗"。社會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 * 在實驗中,要求受試者扮演老師,針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施以電擊懲罰,隨著答錯的次數越多,電擊強度越強。事實上,實驗中隔離老師與學生,並沒有學生真正存在。其目的在於檢視人有多大勇氣,不顧虐待他人、甚而致死的可能,與自己不安的良心,按下電擊按鈕。驚人的是,實驗開始前,調查結果顯示僅1/10的人堅持電擊到最後(足以致命的電量),實際實驗後,發現約有65%的人會電擊學生直到最強的電流!
本書後半部則以史丹福監獄實驗為基礎,討論著名的美軍駐伊拉克時發生的阿布葛拉伊布監獄虐囚案。試圖從學術理論探討,人在特定情境下如何投入該情境要求的角色表現,平常人如何在戰爭狀況下,變得冷酷無情、嗜血地將人視為物,一邊嬉鬧、一邊虐待同為人類的敵軍,毫不手軟的殺人。
對於人性最底的黑暗,本書交代了最深的試煉過程,從社會心理學地角探討人們為何未能通過的原因。這將有助於了解人在系統壓力下的反應,以及如何保持人性最可貴的部份,成為反抗不合理的英雄。
* 其傳記在台灣已出版,書名為"電醒世界的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