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0

日漸親近

日漸親近:心理治療師與作家的交換筆記
Everyday Gets a Little Closer :A Twice-Told Therapy
作者:Irvin D. Yalom、Ginny Elkin
譯者:魯宓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4/05

日漸親近,多麼令人羨慕的關係。這讓我想到

所謂親密關係,通常是指一種很確切的了解、關愛,並且「親近」一個人的方式。教人自助的書籍鼓勵交談、聆聽、分享想法,將感情表達出來。這種親密關係,我稱之為「揭露式親密關係」disclosing intimacy,強調的是雙方的揭露表白,不時將內心的想法和感覺傾吐出來。
(《親密關係:現代人的私人關係》,Lynn Jamieson,台北:群學。p. 2)

揭露式親密,透過不斷的傾聽與溝通,讓一個靈魂懂得另一個。

然而這樣的親近,擺放在諮商師和案主之間,平添了一絲永遠不能抵達那最後一哩的遺憾,只能存在諮商室裡,每周幾小時的談話之中。離開了這個方寸時空,離開了醫病關係,這分親近如果繼續存在,反而令人墜入一種難以自拔的危險,移情與反移情。試想,如果現實生活裡有個人將時間貢獻給我,一心一意只關注我、親近我、了解我,甚至隨我耍性子,誰能不動心呢。換個立場想,一個我全心全意關心、重視的人,我如何能無動於衷?要是我能情緒上輕易地割捨,豈不是背叛了我自己的真切的付出。一個我不斷在過程中欣賞的人,發現他擁有我所羨慕、卻沒有的天分,我如何能不帶著崇拜的仰慕之情望著他?我必然一廂情願地將我無法完成的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我如何能不渴望另一個我,我希望成為、卻無法成為的我?

只是人注定了孤獨的存在,沒有人能百分之百的理解另一個人,即使強調貼近案主的心理諮商亦如是。金妮說,

因為我們的目標不一樣。(p. 290)

是啊,我也這麼覺得。金妮想要的是保持既有的生命姿態,只要能與之共存就好了,那怕它是苦澀的。亞隆醫師想要的卻是讓金妮不再陷溺,成為為自己生命負責的人。不只目標不一樣,連他們如何感受世界的觸覺和思路也非常不同。就像我閱讀金妮的筆記時,我知道我無法理解她太多,因為我們用不同的方式體驗世界。金妮感性地猶如在一片汪洋中隨海浪拍打漂送的船隻,享受被動的自由;亞隆醫師卻理性地希望讓金妮成為自己生命的舵手,主動地演出人生;兩套沒能取得共識的思維,成了進一步理解彼此的未知障礙。

不過即使如此,光是不帶評價的真誠傾聽,便足以支撐彼此之間的親密,深切的令人心滿意足。更無損親近彼此、重視彼此的心,一份值得珍惜、令人羨慕的心意。這樣的日漸親近,就夠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