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3

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

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
I hate you, don't leave me - understanding the Borderline Personality
作者:Jerold J. Kreisman M. D., Hal Straus
譯者:邱約文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5/10

以下取自該書目錄

【總序】願景 顏薇玲
【序一】早期頓悟、早期自療 張玨
【序二】我們正處在邊緣人格的時代 許文耀
作者序
導讀 王浩威

第一章 邊緣人格者的世界
診斷邊緣人格的準則:․人際關係緊張且不穩定․因為衝動而做出有害自己的行為․情緒明顯地起伏不定․經常出現不當的勃然大怒․一再出現自殺的徵兆或舉動,或是自傷․缺乏清楚的自我認同與定位․長期感覺空虛、無聊․不論是質際被拋棄或只是想像,都竭盡努力避免被人拋棄

第二章 混亂與空虛
什麼是「人格疾患」?邊緣人格與其他人格疾患有何異同?醫療人員必須能辨別邊緣人格的特徵,才能有效地醫治人數眾多的病患;非專業人員也必須能辨識這些特徵,才能更了解與自己共同生活的親友。

第三章 邊緣性人格症候群的根源
之所以罹患邊緣人格,是因為從父母身上繼承到生物性命運嗎?還是因為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有所失當?生物化學和腦神經學上的特徵,是邊緣人格的成因,還是結果?為什麼有些人成長過程十分正常,卻還是發展出邊緣人格的症狀?

第四章 邊緣人格的社會
離婚率升高、對托兒服務更加倚賴、舉家遷徙的機會增加,在在使得這個社會不再穩定,也無法提供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無怪乎邊緣人格者會產生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自毀的行為、暴起暴落的情緒、衝勘、憤怒,以及受損、扭曲的自我認同,藉以回應文化社會中的緊張與衝突。

第五章 了解與療癒
當邊緣人格者開始以成人的眼光看待目前的經驗並回顧過去的記憶時,改變也就開始了。對邊緣人格者來說,改變需要許多細節的調整,而不是全面的重建。這個過程最好能緩慢地進行,初期只作些微的調整,而且一定要先作自我評量,先看清自己目前的處境,並找出必須朝哪個方向進行。

第六章 如何與邊緣人格鞘韓通
「SET」策略是用來與邊緣人格者溝通的方法,步驟包括:給予患者「支持」(support)、發揮「同理心」(empathy) 、以及點明「事實」(truth)三個部份。不論是患者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還是要協助患者作重大的決定,或是在其他危急的時刻,必須同時訴諸這三項步聽與患者溝通,缺一不可。

第七章 接受治療
所有的療法都要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使患者更適應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在患者看來也變得更為怡人,不再那麼令人困惑與危機四伏。不論採用任何療法,病患與治療師的關係是最重要的,雙方的互動將成為患者未來建立信任、客體恆常和親密關係的基礎。

第八章 面對邊緣人格者
與邊緣人格者互動時,必須試著在一條細窄的界線上保持平衡地行走,一方面要不斷肯定邊緣人格者的個人價值,另一方面也要一再重申對患者必要的期許。回應患者時必須表達對他的支持,但反應不能過度。此外,如果關心變成過度的保護,患者將不再認為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附錄一】((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之第一軸向與第二軸向的分類
【附錄二】邊緣人格概合、的發展
【附錄三】藥物治療
【附錄四】註釋

No comments: